重庆铸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你所在页面: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新“四万亿”投资潮再现 与克强经济学背道而驰?
发布时间:2013/8/17 13:40:10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次数:128次
近期,中国内地新一轮“四万亿”投资潮蠢蠢欲动。官方透露,现已有36城市获批建轨道交通,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投资将达4万亿元。并且,据专家介绍这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民资位次。

  对此,有专家分析认为,在地方政府投资责任没有明确,地方债日益累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就仓促下放投资量大者达数百亿的城轨项目审批权,有点过于草率。这种“四万亿”式大手笔刺激与克强经济学所倡导的“微刺激”也看似背道而驰。在稳增长扩投资的背景下,各地城轨将迎来新一轮建设潮。

国家发改委昨天(8月4日)发布消息称,上半年先后批复了沈阳9号线一期工程,武汉8号线一期工程等8个轨道交通项目,另有10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同时,发改委正抓紧推进北京新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核准权限已下放至省级投资主管部门,而这也成为政策层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该领域的重要措施。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城市会达到建设标准,因而轨道交通建设具有较大投资潜力。

城市轨道建设再迎热潮

今年,各地又陆续出现新的城市轨道建设热潮。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称,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面推进:兰州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所需文件已上报省发改委,近期有望获得批复,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年内全线开工建设。兰州地铁被当地媒体誉为有史以来兰州市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

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各地的投资计划纷纷列上日程,其中轨道交通是投资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政策层面也释放出各种利好消息。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提到,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发改委称,上半年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大规划内重大交通工程前期工作力度,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完善,交通运输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政策制定来看,发改委研究提出了 《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并由国务院印发实施;研究出台了《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报请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

发改委表示,加快推进项目的前期工作,抓紧推进北京新机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先后批复了沈阳9号线一期工程、10号线,武汉8号线一期工程等8个轨道交通项目,另有10个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预计下半年开工建设。

民资进入获政策鼓励

按照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下称“决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核准权限已下放至省级投资主管部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预计内需拉动的运输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上述“决定”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有两项:企业投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按照国家批准的规划核准,下放省级投资主管部门;企业投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系统和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制造项目核准,改为“取消”。

目前,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已经累积了一定数目的地方债,市政建设恐遭资金瓶颈,各地建设资金的筹集无疑是重中之重,审批权下放或取消无疑会加大城轨投资建设。

政策层面也一直对地方轨道融资抱以开明态度,并多次鼓励民资进入。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铁路投融资改革明确提到,向地方和社会资本开放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等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再次提到加强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的建设对社会资金的引入。

轨道交通提高交通力、缓解交通拥堵已为各级政府看重,业内预计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指出,按照国家发改委规定,一个城市要建设地铁,其人口数量、GDP总量以及财政收入等都要达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城市会达到建设标准,因而轨道交通建设具有较大投资潜力。

多家银行密集“输血”地方经济:定向“财政刺激”信号强烈



日前,中国农业银行向上海市政府提供2500亿元的信用贷款,引来业界“新一轮财政刺激”的解读。有消息称,这些贷款将用于迪士尼乐园项目以及支持实施上海自由贸易区所涉城市改造和升级工作。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上述支持只是农行对上海六大领域金融扶持的一部分,双方在8月6日签订了协议。与此同时,国开行最近也动作频频,在十几天时间里,先后与江苏、河北、青海等多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以加大对这些省份的支持力度。

昨日(8月12日),相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说农业银行与上海的合作是商业行为,那以国开行为主的政策性银行向地方发放贷款,则更体现了财政刺激经济属性”。

有外媒引述消息人士称,农行向上海市发放的这笔巨额贷款相当于上海去年GDP的12.5%,即大约人民币2478.7亿元。昨日,农行有关人士向外表示,8月6日与上海市政府签订的是授信额度协议,并不是实际发放的贷款,并且这些授信额度也不是全部给迪士尼项目的。农行没有回应具体的授信额度,也没有回应2478.7亿元的数字是否准确。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商业银行之所以作出如此大量授信主要还是从商业角度考虑”。

事实上,除了农业银行与上海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最近也是动作频频,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就与多省政府密集签订合作备忘录。

作为以发债为筹资主渠道的债券银行,国开行是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发债体,又有“第二财政部”之称。近期,除了密集与各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诸多地级市与国开行省分行也步入了“热恋期”。

银行对地方大规模的支持,或与中央政策的导向有关。

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昨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 《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

国开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政策性银行,成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国开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截至6月末,国开行累计将80%以上的贷款投向煤电油运、农林水、通讯和公共基础设施等 “两基一支”领域,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发放2888亿元;新增中西部贷款2124亿元,东北老工业基地贷款389亿元;发放环保和节能减排贷款934亿元。另外,在大力推动民生业务方面,上半年新增发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860亿元,发放水利贷款443亿元,发放农业贷款164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470亿元;发放应急贷款15亿元等。

郭田勇告诉记者,如果说农业银行主要还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那国开行贷款不仅要从商业角度出发,而且要体现国家战略,“中国经济有下滑的趋势,通过银行信贷来支持实体经济,将这理解为经济刺激的手段也无可厚非。”

银河期货研究中心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叫货币政策刺激,如果是国开行或农发行这类的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则有很强的财政属性,“财政资金通过国开行定向配置到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这应该算作财政刺激政策。”

不过,付鹏也提到这种定向性经济刺激政策,属性上偏财政,但最终结果还是要体现在货币投放上。

地方债务审计进行时:财政局长称头发都愁白了


“头发都愁白了。”东部某发达省份下辖的一位县级市财政局长如此描述自己的主要工作:三天两头被书记、市长“拎着”,跑各家银行的省行、总行去汇报,商量对策。


  尽管该市位列全国百强县之列,但还款压力非常大。“今年土地出让才5个亿,而债务总量过100亿,这点钱不吃不喝光付一半的利息都不够。”这位财政局长告诉记者,旧的融资平台监管加强后,这两年只能通过搭建新平台来再融资。他称,新平台融来的钱根据轻重缓急由领导统一调剂使用,十个茶壶五个盖,哪个急了就先盖哪一个。

  这样的基层财政乱象有望在新一轮阳光审计中被曝光。7月底,审计署披露,根据国务院要求,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由于此次审计署并未强调“地方”,预计将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首次进行全面审计。

  记者从一些地方了解到,此项审计工作已经在基层落地,预计9月底收官,10月份形成给中央的报告。

  “审计期间不得安排宴请”

  “是的,审计署特派办和省审计厅的两个小组已经进驻,我们正在办理相关省级政府债务资料的交接待审手续。”8月2日一早,上述东部某省份财政厅预算处长告诉记者,省会及债务量较大地级市的政府性债务会由审计署直接审计,其他地级市和县乡级政府性债务由省审计厅统一安排进行交叉审计。

  这位处长不忘补充:“审计期间只提供足够大的办公区,方便调运账目资料,审计要求提供什么要立即到位。”他还特别强调:“我们是用的旧的培训中心,每人提供食堂餐券,审计署有明文规定,审计进行期间,不得有任何宴请和接待安排。”

  8月4日,该省最发达县级市之一的财政局长也向记者证实,已接到审计部门通知,5日(星期一)一早审计工作小组进驻。而在此前的双休日,市政府办已发紧急通知,部署各委办局、乡镇提供融资的所有账目资料,随时备查。他称,大家都在加班加点提供资料,审计小组要什么就必须提供什么。

  上述省份审计厅相关负责人称,这一次审计要彻底排查,特别是隐性债务要显性化,按照“摸清底数,反映问题,揭示风险,提出建议”的总体思路,以及“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的原则对各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9月底收官,10月份形成给中央的报告。

  2011年,审计署首次组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

  上述审计厅人士称,这两年随着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理财、信托、BT(建设-移交)等融资手段不断出新,影子银行掺杂其间,政府债务膨胀更快,成本更高,风险更大。

  融资手段隐忧

  对于很多基层政府性债务的信息不对称,一位省级财政官员说,这与现行财政体制相关。中央财政不清楚省级政府债务,同样,省财政不知道市县乡镇的真实负债。他分析,财政部门官员的乌纱帽不在上级财政部门负责人手里,而是在同级党委政府手中。财政局长是本级党政领导“肚里的蛔虫”,算起账来各为其主,这样就难免会出现几本账的问题。

  如果说相比于官方的统计,学术界、评级公司的统计口径还存在差异的话,近两年一些地方政府性债务继续膨胀的事实却不容置疑。2012年~2013年,审计署又组织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变化情况进行了“抽查”。审计发现,经过两年时间,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12.94%。

  分析人士称,正是上述这份审计报告触动中央真正下决心要弄清楚问题,通过新一轮债务排查,一是遏制地方过度举债、盲目发展的冲动,二是借此建立政府性债务公开的制度安排,提高地方债务透明度。一位参与此次审计工作的审计署官员表示,高层的想法是要见底,要心中有数,要反映问题。

  “我搞了一辈子财政工作,过去都是有本账的,如果账对不上觉都睡不好。”一位基层财政局长对记者说,问题是现在没有一本像样的账,都是多口径的糊涂账、不透明的过度负债账,如果继续这样闷着葫芦摇下去,不出事才不正常呢!

  所谓糊涂账、不透明账,背后多与融资的操作手法有关,比如虚高资产评估由此扩大融资。

  “我们是政府部门改制出来的事务所,当然知道做政府项目钱好赚,但这两年平台业务都不太敢做了,倒是些小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一年能做几十单政府的融资发债项目,人家笑话我们‘胆小’,合伙人也不满意。”一家地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董事长苦笑着说。

  他的“胆小”是因为不敢把低估值资产做成高估值资产,而小的事务所和评估机构则是“你要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所出具报告的资产真实性、有效性存疑。

  行业人士分析,第一轮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尚能准确监管,但与信托、理财合作后,就开始混乱起来。“不瞒你说,有的地方甚至把高速公路的绿化带用地都拿来作为抵押物,忽悠银行和信托机构,居然都能一路绿灯,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卖疯了,背后的有效抵押往往不多。”一家大型资产评估机构的董事长说。

  他的话得到一家大型商业银行投行部负责人的确认。“这几年各家银行都成立了投行部,商业银行的所谓投行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这两年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表内资产倒腾到表外去,特别是一些风险系数高的项目,被包装成理财产品,卖给公众投资者。”他称,比如一个10亿元的贷款项目,银行除了贷款收益,还可以通过“资产包”包装成理财产品再融进来10亿元。如果这笔贷款到期没有风险则皆大欢喜,如果有风险,则变成理财产品投资人“兜底”,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不断出现理财产品违约或亏损事件。

新“四万亿”投资热再现 与克强经济学背道而驰?



近期,中国内地新一轮“四万亿”投资潮蠢蠢欲动。官方透露,现已有36城市获批建轨道交通,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投资将达4万亿元。并且,据专家介绍这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民资位次。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目前中国政府地方债尚是一笔糊涂账,又仓促下放数百亿的城轨项目审批权,钱从何处来?地方政府会不会变本加厉举债借款,加剧地方债危机?

  对此,北交大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认为,在地方政府投资责任没有明确,地方债日益累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就仓促下放投资量大者达数百亿的城轨项目审批权,有点过于草率。

  赵坚认为,这些投融资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最终形成的债务仍然背负在地方政府名下。

  此前,不少专家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微刺激”而不是“四万亿”式大手笔刺激。

  李克强的最新经改举措: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研究确定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等,被英国《金融时报》总结为“微刺激”。媒体解读称,这是李克强经济学最主要特点。此轮经济改革措施,旨在激活民间资本活力,释放市场潜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真正摆脱了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吗?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由投资驱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投资驱动力的两大组成部分。

  林毅夫说,中国前两轮积极财政政策,多投向高铁、港口和机场等,但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另外,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如地铁、城市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等仍比较欠缺,投资空间很大。这些投资将产生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中国决策者近期出台的措施,恰恰验证了林的观点。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部署,强调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也明确表示,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下半年交通工作的五大重点之一。

  不仅如此,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新一届政府不排斥提供“非官方经济刺激”来帮助上海等重点城市提振增长的可能性。消息还透露,中国农业银行将向上海提供2500亿元信贷,这相当于上海去年GDP的12.5%。其他银行也会很快采取贷款计划,对广东等省市提供支持。

  由此可知,中国地方政府依靠新一轮的投资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与大的宏观形势和政策走向息息相关。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摆脱政府“强刺激”,真正走向“微刺激”,仍旧依赖于当下改革的方向与决心。

友情链接

重庆条码标签 重庆条码纸 重庆汇家官网 重庆汇家停车场管理有限公司